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

保持語言彈性,不該說的不亂說---轉載文章




舌頭是人之利器,也是人之禍害。 舌頭能幫你也能害你。 所以,管不好自己的舌頭,就要面臨禍從口出的災難!
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。 不負責任地背後亂說,毫無依據地猜測懷疑,不經調查證實就輕信亂傳,東拉西扯的閒言雜語,都會給許多人造成傷害和煩惱,給人增添許多是非和不幸。 當然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,往往使自己也受到懲罰。
“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……上帝仁慈為懷,特地在舌頭外面築起兩排牙齒,兩片嘴唇,好讓人們有機會在話出口之前多加考慮。”這是文學家的語言,意思是說我們在說話之前要多加考慮,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,不能出口傷人,損害別人。
其實,言為心聲,語言受思想支配,語言也反映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。 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、造謠中傷、搬弄是非等等,都是不道德的行為。
想要避免“禍從口出”並不難,關鍵在於讓語言保持一定的彈性。 看看下面的寓言故事吧:號稱“百獸之王”的獅子想吃其它動物,卻找不到合適的藉口。 於是,獅子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。
首先輪到狗熊,它聞後如實地說:“有股肉的腥臭味。”獅子怒道:“你不尊重我,留你何用。”於是將狗熊吃掉了。
第二天,輪到羚羊來聞。 鑑於第一天狗熊的教訓,它乖巧地說:“喲,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!”獅子又怒曰:“你溜鬚拍馬,留你何用。”又將羚羊吃掉了。
第三天,輪到猴子來聞。 它知道,說臭要被吃掉,說香也要被吃掉,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,裝做聞得十分認真,但卻一直不開口。
獅子急了,催它快說。
猴子說道:“報告大王,我最近受了風寒,感冒鼻塞,聞了這麼久,也聞不出是什麼味道。等我病好了,鼻子通了,再來聞吧。”獅子無話可說,只好放過了猴子。
猴子巧妙地迴避了獅子所提出的問題,而用“無可奉告”的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。 面對兩難問題,走“第三條”道路的方法,實在是得以成功求生存的唯一出路。
若不想因語言“惹禍”,不但要求你能夠自圓其說,還要做到意有所指,因此,你說話不得不小心應對。
過去,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雅,儘管畫藝不佳,但興致很高。 他很喜歡畫虎,但他畫的虎不但不像老虎,反而有幾分像貓。 而且,他每畫完一幅作品,都要在廳堂內展出示眾,讓眾人評說。 大家只能說好話,不能說不好聽的話,否則,就要遭受懲罰,輕則挨打,重則貶職。
有一天,縣官又完成了一幅“虎”畫,得意地懸掛在廳堂,召集了一些人來欣賞評論。
“各位瞧瞧,本官畫的虎如何?”眾人低頭不語。 縣官見無人附和,就點了一個人說:“你來說說看。”那人戰戰兢兢地說:“老爺,我有點怕。”縣官:“怕,怕什麼?別怕,有老爺我在,怕什麼?”客人:“老爺,你也怕。”縣官:“什麼?老爺我也怕。那是什麼?快說。”客人:“怕天子。老爺,你是天子之臣,當然怕天子呀!”縣官:“對,老爺怕天子,可天子什麼也不怕呀!”客人:“不,天子怕天!”縣官:“天子是老天爺的兒子,怕天,有道理。好!天老爺又怕什麼?”客人:“怕雲,雲會遮天。”縣官:“雲又怕什麼?”客人:“怕風。”縣官:“風又怕什麼?”客人: “風又怕牆。”縣官:“牆怕什麼?”客人:“牆怕老鼠。老鼠會打洞。”縣官:“那麼,老鼠又怕什麼呢?”客人:“老鼠最怕它! ”客人指了指牆上的畫。
這位聰明的客人巧妙地迴避了縣太爺的問題,而採取迂迴的方式,回答了縣太爺的問題,這既不會讓這位自以為是的縣太爺太丟面子,又讓其明白了自己真正的作畫水平,可謂是一箭雙雕,一石雙鳥。
在現實生活中,為了避免自己的話得罪別人而遭殃,應該讓自己的語言走“第三條道路”,並保持適當的語言彈性。
保持語言的彈性能讓別人的棘手問題有如打在海綿上一樣,瞬間便失去了衝擊力,這種說話的技巧如果能有效運用,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許多麻煩和尷尬,也能把即將到來的禍端消弭於無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